发布时间:2022-12-13浏览次数:331
中新网香港12月8日电 (记者 魏华都)一连两天的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8日继续在港举行,在题为“大湾区生物医药知识产权的合作与竞争”分论坛上,多名内地与香港官员及业界人士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知识产权的最新发展、强化粤港澳生物医药领域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协同机制等议题。
据悉,该分论坛由香港贸易发展局和广州开发区知识城国际知识产权促进会主办,生物岛实验室协办。
出席论坛的嘉宾参与讨论环节。主办方供图
会上,香港特区政府知识产权署助理署长刘国强表示,香港近年来积极推动生物医药及生命科技领域的创业、融资和区域合作,相信在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未来能够为“健康中国”战略作出香港贡献。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蓝伟宁提到,本次活动意义非凡,通过交流互动,进一步加强地方与世界各地知识产权界的合作和交流,掌握国际知识产权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有利于提升广州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推动广州对标国际一流湾区,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同时为大湾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生物岛实验室研究员、实验室微纳技术研发创新中心负责人赵蒙发表题为“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的创新转化”主旨演讲,深入探讨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的发展趋势、核心问题、转化路径及其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他指出,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的创新与转化具有多元化和多方合作的特点,强调各方要加强合作与交流,以更好地推动该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圆桌沙龙环节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田帅、生物岛实验室科研与成果转化部部长李中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及知识转移服务处处长徐仲锳、生物岛实验室研究员张志栋,以及天使投资基金会主席沈伟铨,就大湾区跨境科技创新与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等交流意见。(完)
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 (记者 吕少威)北京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落实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同时突出首都特色,打造“北京服务”,使其成为北京营商环境最鲜明的品牌形象。
这是记者在8日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杨秀玲对正式发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的意见》(下称《意见》)进行了介绍。
12月8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吕少威摄
杨秀玲说,《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指导性、框架性文件,标志着北京市营商环境进入全面整体优化升级的新阶段,对于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秀玲表示,近年来,北京先后出台1.0—6.0版改革方案、推出1270多项改革举措,实现营商环境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助力中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中排名大幅提升,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三年保持全国领先。
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中外企业创新发展的沃土,过去五年,北京市年均新设经营主体约22.6万户,总量达到253.74万户;今年1至11月,新设经营主体30.68万户,同比增长20.5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580家、同比增长10.82%,平均每天新注册科技型企业达到337家,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介绍,《意见》与以前的改革方案相比,涉及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更深,要求更高、任务更重。
《意见》更加强调营商环境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助力“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任务,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管理服务、政策法规等国际一流的环境保障。
《意见》指出,北京将从以优化政务服务为主,向企业服务、公共服务延伸拓展,实现政务服务便捷高效、企业服务主动精准、公共服务暖心贴心。构建全方位企业服务体系,实现更多企业咨询和诉求“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将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落到实处。
在继续大力推进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产权保护、监管执法、司法保障等领域改革的同时,北京还首次把人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改革和服务提升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在人才保障方面,《意见》把实施“人才服务品质创优行动”作为8大行动的第一个行动,以打造最具国际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为目标,聚焦科技人才、青年人才、外籍人才,全面构建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服务保障制度体系。
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实施“科技创新服务提升行动”,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目标,以健全服务体系、促进成果转化、加强融资支持等为重点,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环境。
《意见》提到,北京将更加突出数字赋能政府治理。强化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更加强调以数字化改革促进制度创新,推进政府治理流程优化,服务更加高效便利。
一是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治理、服务等各领域全面升级,完善城市感知体系,深化智慧城市数字底座建设,加快实施“城市码”建设工程,推动实现“码上办”“一码通办”的便捷服务。
二是以数字技术驱动政府审批、监管、服务流程再造、规则重塑、方式变革,推动“京通”“京办”“京智”功能升级,推动“一网通办”更加友好便利、“一网统管”更加高效联动、“一网慧治”更加科学智能。
三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推行智能审批、在线导办、智能咨询等智能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从网上可办向“全程网办”、好办易办转变。(完)